研学都被糟蹋成啥样了?买箱苹果就能给个证书!
△ 是新朋友吗?记得先点研学猫关注我哦~
来源:北京日报客户端
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:张楠 王琪鹏
原题:《原标题:买箱苹果也算?这种“捷径”,让中小学志愿服务变了味儿》
编辑:韦幺白
2701字 | 6分钟阅读
“您家孩子积了多少时长了?”随着社会对中小学志愿服务工作越来越重视,如何快速积累志愿服务时长,成了家长圈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。
2015年,北京出台《关于中小学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意见》,提出将志愿服务纳入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。但记者采访发现,针对家长急于求成的心理,一些组织开始打起了“擦边球”:有的活动名为志愿,实际上却是收费的研学活动,靠“玩”就可以获得数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;有的只需要购买“助农包”“公益包”,足不出户,居然也能获得服务时长。
这样的“捷径”,让志愿服务变了味儿。
怪象1 :研学活动披上了“志愿”外衣
所谓的志愿服务时长,原本是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实际付出的时间,以小时为计量单位。而在一些社交平台上,志愿时长却被当成了升学、评奖、推优的敲门砖。“志愿时长很重要!”在这样的帖子下,许多家长趋之若鹜。
记者发现,伴随着家长的焦虑,一些研学社、亲子训练营等机构把志愿服务时长当成了“卖点”。在“亲子周末”平台,一项名为“长城环保国际亲子徒步挑战”的活动引起了记者注意。该活动由一家名为“青安研学”的机构发布,报名费为每名儿童599元,如有大人陪同,每名大人还需缴纳199元活动费。根据活动介绍,参加这样活动,可以积累4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。
在社交平台上,类似的活动五花八门。收费328元的植树、采摘、烤红薯活动,可积累2小时志愿服务时长;同样收费328元的插秧、摸鱼体验活动,也可积累2小时志愿服务时长。有的活动则标价更高,例如“山洞寻宝”,同样是积累2小时时长,收费达到每人480元。
根据《志愿服务条例》,开展志愿服务应遵循无偿、自愿等原则,这些收费活动显然与志愿服务的宗旨格格不入。一些活动组织方则对家长宣称:志愿组织开展的活动虽是免费参加,但内容以服务为主,比较枯燥;机构组织的公益研学类活动,虽然有少许费用,但活动内容丰富,既能开拓眼界又能累积时长,一举两得。
怪象2:网购苹果杂粮就能获得志愿时长
如果没时间参加活动怎么办?还有更快的方法。记者发现,为了“方便”孩子和家长,一些组织还推出了线上活动,只要购买“助农包”“公益包”,足不出户就能获得志愿时长。
“亲子周末”平台上,一家名为“景苑公社”的研学机构发布了多项活动,每项活动都特别标注了可“积累志愿者公益时长”的提示语。该机构还推出了一个“助农包”,花128元购买10斤苹果,就能积累2小时志愿时长的活动,登上了“北京研学热销榜”。
根据介绍,参与者线上购买苹果后,添加老师微信,联系老师就可录入时长。上周,记者下单购买了一个10斤富士苹果的“助农包”,工作人员很快就通过购买记录上预留的手机号添加了记者的微信。工作人员表示,购买一个“助农包”就可以获得志愿服务时长,购买多份还可以累计。如果急需时长记录,工作人员甚至可以提前为孩子录入时长。该工作人员还向记者推荐了售价235元的10斤杂粮礼盒、售价398元4斤草莓礼盒等不同的“助农包”。记者注意到,每个“助农包”可积累的志愿者服务时长在2至5小时不等。
不用参加任何志愿活动,买箱苹果真的能积累志愿时长吗?下单后不久,记者登录“志愿北京”平台,发现2小时志愿时长已被录入到系统中。
怪象3:研学基地和志愿队伍竟是同一负责人
通过“志愿北京”平台,记者发现进行录入时长操作的是一家名为“超新公益社”的志愿服务队。通过项目查询,记者发现自己“参与”的其实是该志愿服务组织发起的“乡村振兴 青春建功”爱心助农公益活动。
在项目介绍中,该项目为“招募青年志愿者来到乡村,开展围绕乡村振兴主题的志愿活动”,包括美丽乡村环保捡拾垃圾、科技助农大学生帮扶农民、医疗卫生进村等公益活动。根据平台显示,从9月起,已有180余人参与了这一项目。
平台信息显示,超新公益社志愿服务队的联络团体为“北京公益服务发展促进会”。记者以家长的名义致电该会,工作人员证实,超新公益社志愿服务队确为该会的志愿服务组织。工作人员表示,超新公益社的办公地点在昌平区下苑村,并提供了负责人“李老师”的电话。然而,记者搜索“景苑公社”,发现该研学机构的基地也位于下苑村,负责人和“李老师”为同一人。而且,这位“李老师”还是一家文化传播公司的法定代表人。
记者随后以家长名义联系了“李老师”,对方表示,由于天气寒冷,目前基地没有开展活动。她向记者推荐了一款名为“昌平耕种年卡”的产品,即花799元租一块小菜地进行耕种,一年可获得12小时的志愿时长。此外,他们还有几款“助农包”也可以积累时长。她表示,这些时长都是超新公益社负责录入,不同的活动,由不同的志愿服务队伍负责记录时长。
多位家长认为,通过购买“助农包”就能获得志愿时长,已经完全失去了志愿服务的意义。“这不是让家长花钱买时长吗?”
监管:如发现违规,可向“志愿北京”举报
去年,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制订了《志愿服务项目发布规范》,明确要求发布志愿服务项目,应满足自愿性、无偿性、公益性、组织性、服务性的特征。不属于志愿服务的活动,不得进行志愿服务信息记录,出具志愿服务记录证明。
图源:志愿北京
根据这一规范,公益目的不纯或不明确的活动,以志愿服务名义开展的商业性活动,具有公益性质但不具有服务性质的活动等9种类型的活动不得作为志愿服务项目在“志愿北京”平台发布。例如,夏令营、社会实践、线上答题、研学、捐款捐物等活动均不能作为志愿服务活动发布。
“研学活动的核心是个体受益,而不是服务社会。”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、北京志愿服务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张晓红表示,有的研学活动可能具有志愿服务的元素,但研学本身并不是志愿服务。根据《志愿服务条例》,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、志愿服务组织和其他组织自愿、无偿向社会或者他人提供的公益服务。因此,参加那些收费的研学活动,是不能记录志愿服务时长的。至于购买“助农包”,也不能被认定为参与助农志愿服务。张晓红表示,志愿服务提倡非物质化的援助,即志愿者奉献的是时间、精力、技能,而非金钱。
记者了解到,志愿服务时长的记录都是由志愿团体进行操作,如果发现志愿团体有违规行为,可以向“志愿北京”平台进行举报。根据相关规范,违规行为一经核实,将锁定团体账号、删除项目及服务时长记录,情节严重的将直接注销其志愿团体账号。
1+X 职业技能培训 | 课程设计 | 标准认证服务
科学实践活动 | 论坛会议 | 云课堂
分享、点赞、在看,3连3连!